"砰!"当执法艇撞上偷渔船的瞬间,整片海域的浪花都被震得粉碎。6月23日凌晨4点17分,盐城海警颜景新攥着扩音器的手青筋暴起,咸涩的海水混着冷汗流进领口——这已经是他今年第7次直面这种玩命追击。
深夜来电:海浪里藏着罪恶的马达声
"叮铃铃!"急促的警铃声划破夜空时,我刚端起泡面碗。作为盐城海警局值班员,我知道这通举报电话背后可能藏着惊涛骇浪。果不其然,线报称射阳沿海有可疑船只正在下网,而此刻,正是东海禁渔期最严苛的时段。
凌晨的海面像口沸腾的锅。我们驾驶着执法艇冲进黑暗时,雷达屏上两个红点正以30节速度狂飙。这哪是捕鱼?分明是亡命之徒在逃窜!当高音喇叭喊出"中国海警,立即停船"时,对方船尾突然掀起的浪花,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银光。
猫鼠游戏:60海里追出命悬一线
"他们要闯滩!"对讲机里传来同事嘶吼的瞬间,我整颗心提到了嗓子眼。这片暗礁密布的浅滩,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。但偷渔船像发了疯的公牛,直挺挺往危险区扎。我们的执法艇紧咬不放,船头劈开的浪花打在脸上,生疼。
追击持续了整整3小时27分。当执法艇终于完成包抄时,船长王建军的手掌早被方向盘磨出血痕。后来我们清点发现,偷渔船上光是违规网具就装了12盘,每盘能铺满半个篮球场。更触目惊心的是活水舱里乱窜的梭子蟹——这些本该在禁渔期休养生息的海洋精灵,此刻正被冰冷的海水呛得奄奄一息。
冰山一角:每张网都在绞杀海洋的未来
当21名嫌疑人被押上码头时,有个老渔民突然瘫坐在地。他脚上那双磨破的胶鞋,让我想起去年查获的"闽连渔运688"案——那艘船的网具网目尺寸只有8毫米,连鱼苗都逃不过灭顶之灾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仅2024年东海区就清理违规网具超10万顶,这个数字背后是整个海洋生态的泣血告白。
在审讯室里,有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突然嚎啕大哭。他说知道禁渔期不能出海,但船主扣着他们半年工资。这让我想起前年跳海逃逸的偷渔者老张,最后被救上来时嘴里还念叨着"家里娃的学费"。可法律面前,同情从来不是挡箭牌。
深海较量:科技正在重塑执法战场
这次行动能成功,全靠新装的"智慧海防"系统。当偷渔船刚进入射阳海域,热成像仪就锁定了异常热源。更厉害的是无人机侦察,我们甚至能看清船员往海里丢弃的烟头。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有些偷渔船开始用卫星电话通风报信,有的干脆把AIS定位仪泡进海水里伪造轨迹。
不过魔高一丈,我们也有新招。这次查获的船只就栽在"水质DNA检测"上——海警实验室通过比对海水中的生物碎屑,直接坐实了非法捕捞证据。科技赋能下,2025年盐城海域的偷渔案件同比下降了62%,但每破获一起,都像在深海里拔出一根生锈的钢钉。
生态警钟:我们正在吃掉子孙的渔场
看着执法记录仪里的画面,我整夜难眠。那些被拖网刮过的海底,珊瑚礁像被推土机碾过,白花花的礁石裸露在外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报告触目惊心:若不遏制过度捕捞,2030年东海四大经济鱼类或将功能性灭绝。
但更让我揪心的是渔民的出路。在码头访谈时,老船长李卫国掏出皱巴巴的账本:柴油涨价、鱼价下跌,出海一趟光成本就要5万。"我们也想守法,可总不能喝西北风啊!"这话像根刺扎在心里。好在政府正在推行渔船减船转产政策,去年盐城就有300艘渔船退出,船老大们有的搞起海上观光,有的转型养殖,虽然挣得不如从前多,但至少睡得安稳。
破局之路:需要雷霆手段,更要温柔救赎
这次行动后,盐城海警局做了个大胆尝试——让涉嫌非法捕捞的船员参加海洋生态修复。当他们亲手把3万尾大黄鱼苗放归大海时,有人突然跪在甲板上痛哭。这种震撼教育,比任何处罚都来得深刻。
但守护海洋不能只靠海警。我们正在联合渔政、海事打造"海上枫桥经验",在重点港口设立"渔民说事室",让矛盾纠纷不出港就能化解。更暖心的是"蓝色护苗"行动,为转产渔民子女提供航海技能培训,目前已有87个孩子考取了船员证。
深海守护者:浪尖上的平凡英雄
说起这次行动,颜景新摆摆手:"都是本分事。"可我知道,他妻子生产时他正在海上追逃;王建军船长的胃药塞满了驾驶台抽屉;就连炊事员老刘,右手上都有道被缆绳割开的疤。
这些把青春锚定在浪尖的海警人,手机里都存着特殊闹钟——凌晨3点的涨潮时刻,深夜11点的潮汐变化。他们不是不懂浪漫,只是把柔情都给了这片海。就像颜景新常说的:"我们多抓一艘偷渔船,子孙后代就能多看一眼蔚蓝。"
免责声明:本文改编自公开执法案例,人物综合自多起案件原型,场景描写参照盐城海警局2025年执法纪录片。文中数据引自农业农村部《2024中国渔政执法白皮书》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项报告,确保真实准确。海洋生态保护需全社会共同努力,具体执法行动请以官方通报为准。
佳成网-佳成网官网-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-微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